CW_Workshop
童安弘
台灣大學國企系二年級
上了大學,請接受
自己的格格不入
把自己瘋狂地融入,再把自己狠狠地抽離。
上了大學,請接受自己的格格不入。
把自己瘋狂地融入,再把自己狠狠地抽離。
上了大學變多的絕對不是時間,而是選擇。
高中時我們一天上課將近九個小時,扣掉睡覺八小時 (如果你是個正常作息的人),或是六小時 (像我) ,偶爾晚上還需要補習個三小時左右,一天只剩下也許四到六個小時可以自由活動。而上了大學,平均一天上課不到六小時,大三大四又更少了,而除去上課時間,剩下的都是自由時間,假期也比高中生提早開始,但更晚結束。
聽起來很棒,對不對?
有了這麼多的時間,你願意做什麼?
剛進入大一的時候,第一個接到的活動是社團的成果發表會,加上系上的表演活動同時而來,記得全部結束的那一天,剛好是十月底,離期中考還有二個禮拜。
我騎車在夜晚的桃花心木道,已是深夜兩點,看著手機屏幕顯示的時間,多多少少對生活有點沾沾自喜,認為自己過著比以前不知充實多少倍的生活。
後來某一天,剛結束完營隊的籌備,我與幾個好友為了抄近路去吃冰,扛著腳踏車走上了旋轉天橋,接著在車來車往的天橋上逆向往目的地騎去。
回程時,一輛車都沒有,我們又為了抄近路,搬著腳踏車翻山涉水。
猛然間回過神,已經是半夜三點了,而明天早上八點要上課。
可以說,把時間用得淋漓盡致,一天之內有十九個小時是我自己分配的,包括選課、參加活動,與朋友到某處某處去玩樂等。
那一天,已經是大一下的學期中,我的生活,一成不變。
時間就在不知不覺間被壓縮,玩樂的時光,過得飛快。
當然,我下一句話並不是要勸你不要玩樂、好好讀書之類的。
坦白說,過著這種生活但卻又能夠把GPA衝到系上前百分之二十的比比皆是。
我並不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很早我就一直在追尋這件事,成績爛爛的,也沒有厲害的競賽成績,未來到底會不會受到影響,是不是直到了大學還像高中一樣成績掛帥?
負責任地告訴你,是的,這就是現實。
可惜我都不太想接受,
有機緣與一些長輩談話的過程中,得到的回覆大多是:
"現在不玩,以後就沒機會再這樣玩了。"
我百分百同意。
只是對我而言,或對那些長輩而言,到底甚麼叫做玩? 我不斷詢問自己這個問題。
接著問題回歸到最終的一個點,你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
撇開過去,現在影響未來,決定影響現在,當下我意識到:生活,不該只有這樣。
於是,我突然地抽離我所有以前感到快樂的地方。
因為我明白,那些快樂結束了以後,帶給我的往往只有更深刻的寂寞。
理所當然的,都會成為理所當然。
這絕對不叫做所謂的跳出舒適圈。
任何的選擇都不是跳出舒適圈,你只是走走看看,選了一個心安處做新的家鄉。
到了國外交換一年,或是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工作,又或是到不同地方擔任志工,有些人就會說,你要跳出原本的舒適圈,才會有所獲得。
我一向不是很喜歡這樣的說法,如果原先的地方是舒適的,你怎麼會想離開呢?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每個人都是貪心的,同時想要享受大學的快樂時光,也想要在大學之後能有一份漂亮的履歷或是成績單。
因此,有的人開始瘋狂地塞滿自己的時間,短短24小時內創造出48小時的價值。
我曾經看過一位好友,行事曆是用小時來計算的,這可能聽起來不算甚麼,但單以大學生而言真是不可思議,24小時內,幾點到幾點該念書,該玩甚麼活動,同時要兼顧系學與外頭的電子商務實習,在我看來根本是瘋了。
然後我試著效法。
當時僅抱持著一個想法,既然我不知道自己要甚麼,那我就甚麼都試試看。
於是我的生活中,除了活動以外,加入了一些學術上的不得已。
至少對我而言,加入一個專案的實作並同時將展覽或是其他活動兼顧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十分考驗對時間的安排還有處理多種事情的能力。
當然,既然都要抽離了,我絕對不會滿足於校內的活動,因此,我逼著自己往從來沒有探索過的地方走出去,而當時的我,也抱持著抽離舒適圈這樣有點小家子氣的想法。
馬上,我就知道自己錯了。
因為適應的程度,比想像中還要快上許多。讓自己的頭腦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達到業界般的思考程度,然後再馬上切回大一的我,把一個一個活動的細節設定好。
我很快就知道自己錯了的原因是,實際上我正朝一個令我更舒適的環境前進。
也許周遭的人會覺得我就是個怪人,的確,在這樣的生活中,比以前要複雜許多,也孤單許多。沒有時間在像以前那樣一點一點與朋友堆砌感情,面對你討厭的人,你會發現自己對這樣的環境會越來越漠然,甚至到有點虛假,一方面露出不介意的笑容,一方面腦中盤算著誰去誰留,盤算著哪些東西符合自己的效益。
那才不是抽離舒適圈,因為永遠我都會懷念過去的時光。
但是在選擇變得如此豐富的同時,時間卻不會膨脹,於是,你只是走走看看。
而為了達到心中更舒適的那個環境,才開始學著忍受一些虛偽。
過程很痛苦,很難熬,但又同時會有過後的快樂。
直到某一天,發現這些事情理所當然得有些可怕。
朋友、家人或是伴侶的離去,或原先單純心靈的逝去,都那麼的理所當然。
匆匆流逝的時間不過又是一年,許多你以為快樂的記憶馬上模糊,一些平淡的點滴卻總是在腦中格外清晰,不斷自責自己的改變的同時,卻發現自己夢想的輪廓一點點成型。
這種感覺,難以言述。
這年,我20歲,我告訴自己,這是成長。
上了大學,請接受自己的格格不入。
這些並不是告訴你成為一個虛偽的人。
而是在尋找自我的途中,你必須學會去接受那些陌生,我會說,這樣的想法才叫做所謂的跨出舒適圈,因為在接受的過程中,你必須面對赤裸裸的現實。
反覆的痛苦、低落、希望、快樂這些過程中,自己的輪廓越來越清晰。
你必須要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格格不入的。
最近開始迸出許多問題,開始越來越多人徬徨於興趣與前途之間。
這似乎是一個完全沒有解答的問題,而有些人不勇於追求興趣的原因似乎也與前途沒有太多掛勾,雖然表面上會認為如此,實際上,卻是因為擔心自己與其他人走上不同的路,這樣的現象在周圍不斷環繞著。
我們擔心,其他人都出國交換了,好像我不去不太好。
其他人都很早就進了實驗室,我如果不跟著進是不是就失去了競爭力。
其他人都在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如果甚麼都不參加是不是履歷就不漂亮?
實際上,如果我們把成功定義成可以不受到約束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發現往往成功的人士都是能夠找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貫徹到底的。
這並不容易,但必須面對的是,21世紀的我們不斷追求 " 變 " 這一個字。
成功的領域千變萬化,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真正快樂的方向,並勇於堅持。
那麼,要怎麼做? 在面對現實面的壓力時,許多人沒辦法百分百去追求自己所愛。
但正因如此,我們才會說夢想是困難的,因為在追逐的途中,你會發現有許多沒有意義而痛苦,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顧成績、繳房貸。
然而,如果心中對於你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有了很明確的目標,即使你要權衡於夢想於現實之間,卻不會對未來感到太多迷惘。
真正令人迷惘的,是搞不清楚自己所要的。
因此,請勇於接受自己的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