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_Workshop
劉智祥
台灣大學藥學系四年級
高中畢業後
那四年
從高中踏入大學,
並不會因此改變你的生活。
很多高中生會以為到了大學、離家背井,
就能過上如同電影、影劇般多采多姿的校園生活,
夜衝、夜唱、玩社團、談戀愛,諸如此類瘋狂的青春校園生活。
然而現實是,你是怎樣的一個人決定了你會過著怎樣的大學生活。
一個懦弱膽怯的學生上了大學,依舊不會去嘗試未曾體驗的活動;一個活潑外向的學生上了大學,依舊不斷的去突破自己的極限;
一個平凡低調的學生上了大學,也就過著跟大多數人一樣的生活。
但是,人生有趣的在於變化,
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決定,
都可以將整個生活帶到全新的世界。
那所謂正確的大學生活又該是什麼樣貌?
這沒有一個一定正確的看法。
熱衷於課業的話,待在圖書館K書、拿了書卷獎、窩在實驗室做研究、畢業後出國攻讀碩士/博士,這些都是成為專家的磐石;
或者熱衷於交際活動的話,參加系隊、家教打工、玩社團跟系學會、談談戀愛,這些事會是生活中最豐富的調味料;
又或者只想愜意自在的度日,那麼偶爾趕個報告死線、宅在宿舍打打LOL跟爐石、翹課睡覺,也不太會有什麼壓力把你擊垮。
這麼多種典型的大學生範本,你有特別嚮往的嗎?
可惜的是,你我都只能選擇一種
(如果要讀了幾年後又重考的話就可能有兩種以上了?);
而可喜的是,這肯定是專屬於你獨一無二的大學生活。
前面已經幫大家打了個預防針了,那
接下來就稍微談談大學這件事。下面分成課業跟社團兩大塊介紹。(不要問我為什麼沒有愛情)
課業
大家最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莫過於課業了。
大學的初期課程雖然還是像高中一樣多元,
但大多不至於要求文組學生去修物理、化學,
或是要求理組學生去修經濟學原理。
而過了前面一兩年後,就真的只會碰到系上專業的課程,
開始慢慢成為領域中的專家。
很多人會碰到的問題是:原來這個系是教這些內容啊?
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啊?
大部分的科系在大一只有一、兩堂專業相關的課程,
所以不少人讀到大二才恍然大悟這科系不是他的最愛,
因此有的人選擇轉系、重考,
有的人則是選擇雙主修或是咬著牙撐到畢業。
儘管在升大學前已經做了「充分」的了解,但這些都是二手消息,
唯有進了大學親身體會到課程內容才能知道最真實的那一面。
課程的教授方式也是相當多元,
大多數課程還是跟高中一樣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在下面做筆記,有的課程則是會要求學生事前預習課本、線上影片後上台報告,
還有一些課程附帶有助教討論課,
這種就會是整節課時間都在與同學進行討論。
而大學課程的評分方式不外乎
期中期末考、小考、出席分數、分組報告、個人報告這幾種,
期中期末考至少佔了一半以上的分數甚至是全部的分數,
所以常常有同學在考前一天熬夜讀通宵,抱著疲累的身體去應試,考完後再回去好好睡一覺;至於小考就看各老師心情;
出席分數的話,有的老師很重視出席率,上課簽到點名是必備的,通常占總成績的10~30%,但還是屬於少數,
所以要不要翹課還是很自由的,
但是實驗課、體育課這種一定是每週必點名,
缺席次數太多(台大是3次)肯定會被當掉!
分組報告一定要獨立出來講,
這是大學生活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回憶。
組員大致上分成兩種:carry別人的,跟被carry的。
所謂carry人的組員通常是能力很強、有強烈動力的組員,
可以一個人撐起整份報告;
被carry的則是能力不太強、沒有動力的組員,通常貢獻度不多。
現實面而言,如果是系上必修的分組報告就還好,
組員分出來後就會做好心理準備、也有組員過去的評價;
如果是通識課、選修課就會很刺激,
組員大都來自全校不同科系、橫跨大一到大四以上,
基本上對報告品質的認知就有很大差異,
也因為四散各地經常會有消失的組員,
這種模式下常常會出現抱怨、黑特,算是精采的回憶之一。
到了大學後期,還有支線任務:待實驗室或找實習。
理工科如果想繼續念書通常會著手開始研究計畫,
必須一個星期去好幾次實驗室、參加老師實驗室的研討會;
文組、商科如果想充實履歷也會去找外面業界的實習機會,
也可以提早為就業卡位。
但這兩項事情對高中生都還言之尚早,
重點還是回到大學前面如何建立對該領域的認識與熱情。
社團與人際關係
到了大學,社團非常自由,有上百種可以選擇,
社團種類可粗略分成學術性、娛樂性、表演性、地區性等。
進到一個社團還可以遇到各種科系、年齡的同好,
我大一參加的社團中就充滿著大三大四以及研究生!
在多元組成的環境下,除了社團本身外,
也有更多機會認識其他領域的人,獲得不少人生經驗的分享。
而到了加入社團的第二年也難免要面臨接幹部的問題,
其實跟高中接幹部沒有甚麼差別,
只是除了社團外的許多雜務會成為一大考量,
畢竟時間相當有限,不太可能身兼多職又都做的完美。
儘管大學有四年左右的時間,很少人會待同個社團到第三年以上,大部分的原因是對社團感到累了、乏了,又或者有其他人生安排,當然如果還有許多時間的話也可以再去參加其他社團重新開始。
許多的高中生大學都會到外縣市就讀,
地區性校友會就一定會闖入你未來的生活。
每所大學都會分別有各個縣市的高中生組成的交誼性團體,
為了照顧、關心同鄉的學弟妹,
大學的學長姐會舉辦各種活動來加深新生、上下屆間的情感,
讓新生們不會被陌生環境的孤寂吞噬掉。
常見的友會活動有迎新、宿營、夜烤、之夜、卡啦OK…等,
每個友會會再加減一些活動,就算在系上是個邊緣人,
也能在友會活動中成為聚光燈的焦點。
不過大多數時間還是都會在系上活動,,常見的有系學會跟系隊。
系學會在新生眼中是個陌生的團體(尤其被要求繳系學會費),
但其實系學會做了不少事情,本質跟地區性友會其實是一樣的,
只是多了跟系上的老師、行政人員溝通、斡旋。
不同的是,系學會會舉辦不少系上專業的講座,
或是請畢業校友回來分享留學歷程、工作經驗。
系隊則是適合想要鍛鍊身體、打球的同學,
球隊大部分的目標都是校內的盃賽跟對外的大X盃,
雖然練球可能比較花費時間,但也能強身健體、認識隊上的前輩。
最後想聊的是宿舍生活,
在剛進大學時通常都不能挑室友,學校會幫大家分好床位,
所以大家要盡可能的與室友磨合。
在生活習慣上面,作息時間的差異會是最嚴重的問題,
可能會有室友平常都熬到3點才睡覺、或是10點就上床睡覺,
彼此都要學會尊重對方的生活模式;
再來是打LOL、大聲講電話這些行為,
有的同學是不能忍受吵雜環境的,噪音源也不只是自己房間而已,甚至會有隔壁房間打LOL的聲音整條走廊都聽的到。
但住宿也不是只有上面那些缺點,
住宿的話可以跟不同系的室友互相交流課業興趣、
跟同系的朋友一起約吃消夜、跟高中朋友聊天。
因為住在外面,也不會有門禁的要求,要幾點出門、幾點回去都是自己決定就好,比起住在家裡的台北朋友自由的多喔!
這篇短文就簡單大略地描述一下大學生活的碎片,
之後還會有其他夥伴分享他們校園生活的心路歷程,
就請學弟妹們敬請期待囉!
從高中踏入大學,
並不會因此改變你的生活。